从手工到自动化:自动异型插件机的发展历程
在电子制造业的早期阶段,插件作业几乎完全依赖于手工操作。工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逐个将电子元件插入到电路板中。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的扩大,手工插件已经无法满足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需求。于是,自动异型插件机应运而生,成为电子制造业的一大革新。
自动异型插件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电子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电路板和元器件的制造和组装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最初的自动插件机主要采用机械手抓取元器件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无法适应多种类型的元器件,生产效率低下等。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机械设计技术的发展,自动异型插件机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在1975-2005年间,电动插件刀和气动插件机拧紧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插件拧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从2006年左右开始,多家企业纷纷开设自动化大门,专注研发自动化设备,其中包括手持自动锁插件机等。
在自动异型插件机的发展历程中,视觉识别技术和精密伺服系统的引入,为插件机的精度和灵活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视觉识别技术,插件机可以自动识别元器件的形状和位置,实现精准插件。而精密伺服系统则使得插件机可以在高速运动中保持极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近年来,随着LED等电子元器件的广泛应用,简单的双头LED异形自动插件机成为第一代异形自动插件机的初型。虽然这类机器不具备视觉识别器件和精密的伺服系统,但它们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第一代机型逐渐具备了视觉对中功能,为插件作业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效率。
如今,自动异型插件机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设备。它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工操作的误差。随着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深入推进,自动异型插件机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电子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PS:内容仅供参考,非决策依据。
责编:WX